优文网
优秀文学小说推荐

男女主人公姬诵周公小说宗周全文免费阅读

宗周》第4章 城头夜谈

第四章 城头夜谈

“太子,这是何意?难道是说我保守不住秘言吗?”

“未免也太小瞧我了吧,我在先王时就是参与朝政的辅相,今王继位我更是位列太宰,三公之一,为何疑我?”

周公假意怒道。

姬诵听到此言,也放下心来,说道:

“伯禽封于曲阜,表面上看是和太公望之齐国一起制衡莒国,莱国与众东夷!”

“可我还看出了制衡齐国之意!”

姬诵语出惊人,周公表面波澜不惊,内心其实早已翻腾不止。

自己只是于昨夜稍微提醒了一下伯禽,让他注意东夷以及鲁国边境问题。

毕竟在当今天下形势下,太公望之齐国与宗周既是联盟也是姻亲。

当今王后就是太公望之女,太子也是太公望外孙,太公望的儿子还担任着宗周精锐虎贲军将首。

这些话尽管深度意义来说是一种事实,可还是不能挑明了讲给伯禽听。

但是当太子本人说出这句话的时候,周公又感觉太奇怪了。

如果这话是大王本人说的,他或许还能理解,可为什么偏偏是太子?太子如今年岁尚小,这话是谁教他说的?

姬诵见周公陷入了沉思,便问道:“叔父怎么不说话?可是小侄说的不对吗?”

周公闻言立即反问道:“太子,这话是谁叫你专门说给我听的吗?”

只见姬诵故作高深的把手背向身后,左右踱步道:“盟府里就有先人所画关东诸国舆图”,对照今日鲁齐两地封国位置一看便知。”

“鲁齐两国被泰山所隔,若齐国有异心,则鲁国必知之,况且泰山巍峨,齐攻鲁不易,鲁亦不易攻齐。”

“齐国西出之地尽皆为鲁所控。”

“相信太公望也看出来了,他只是……”

周公赶忙打住姬诵话头,再说下去就大逆不道了。

“太子,此言确实还是不要再说的好,我看就依太子言,此话出你口,入吾耳,不能让第三人知之。”

周公又转头看向宫人和东宫随行武士,尽皆在五十步外守候,这才放下戒心对姬诵说道。

“太子今日对臣以肺腑之言告之,臣也须对太子剖心一叙。”

“太公望何许人也?先王时于渭水垂钓,言称‘辅王侯霸之’,先王亲自抬乘舆,亲自驾舆车,才得太公望佐之。”

“若无太公望,翦商大业不知道还要推迟多少年。”

“若无太公望,不知道翦商大业还能否功成。”

“此次分封,各国相互制衡,相辅相成,哪些屏藩宗周,哪些监视各国,哪些占据交通咽喉,这些都是大王,太公望还有召公和我一起谋划的。”

“不知道教太子说这话的人是何居心,还请太子远离此人,这不是君子正道,还请太子纳之。”

“太子只看到齐国西出无望,为鲁所制,却不曾看到,齐鲁两国将淮扬山越蛮夷北进西进之路,全数制住,使其不敢进犯中原。”

“这难道不是分封齐鲁的用意吗?”

姬诵也没想到事情居然是这样,太公望也参与了分封诸国,自己只知道历史上两国互相征伐,最后鲁国被齐国吞并。

自己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。

姬诵又道:“叔父此言,我已知晓,只是并无他人教我如此言辞,实在是我观舆图有感而发。”

“太公望乃是我母后亲父,我也是太公望外孙,并无诋毁太公望的用意,个中详情还望叔父不要见怪。”

说完,姬诵便对周公行了鞠躬礼,周公也坦然受之。

待姬诵起身,周公也将姬诵扶住,并道:“太子今年才十岁,能对一件事务看到如此程度,已经远超同龄人。”

“虽然还有一点不足的地方,但是太子还年轻,有的是机会去学,去看,去做。”

“大王曾在祭祀礼那天对我说‘旦,太子有成为天下共主的能力吗?’我对大王说太子是个宽厚仁爱的人,经过历练会成为天下共主。”

“现在,我要改变我当初的想法,太子,你已经可以做一个合格的诸侯之君了。”

这句称赞姬诵也没有想到,他很想对周公说一句“这都是九年义务教育教给我的知识”。

可话到嘴边又不得不止住,只能说一句:

“小侄多谢叔父夸赞,今日天色已晚,明日叔父还要去送伯禽兄就国,就不耽误叔父和伯禽兄叙话了。”

“小侄告辞。”

“恭送太子。”

看着姬诵离去的背影,周公不禁唏嘘感慨。

“太子年方十岁有此等见识,多加历练,再得良臣辅佐,可安天下,若先王在,必会亲自教导此子,宗周可兴啊!”

随即也走下了宫城。

等姬诵回到东宫发现姬发已经在东宫等候多时,便老老实实的站在门外,等候发落。

姬发说道:“宫人对我说你散朝之后去了宫城头,还和你叔父在城头交谈,还各自屏退左右,是有什么大事要密谈吗?”

姬诵赶忙进殿,快步走到姬发身边跪坐道:“并无什么大事要商量,只是我有些事情不甚了解,便去同叔父谈论了一下分封之事。”

“叔父夸我可为诸侯之君矣!”

姬发也没想到,周公对太子的评价这么高,看来自己是时候将心底那个想法再重新考虑一下,如果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天下,有利于宗周。

姬发迟疑了一下,语重心长的对姬诵说道:“从今以后,你要多向叔父和太公望学习治国之道,若是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多向他们讨教,你知道吗?”

“儿臣知道了。”

“早点歇息,明日和我去送太公望和你伯禽兄就国。”

“是。”

夜里躺在榻上的姬诵,回想着历史上的太公望治理齐国的过程,只历时五个月就将齐地治理的井井有条,并返回丰镐向周公报政。

而自己的伯禽兄到鲁国用时三年才返回丰镐向周公报政,何其之慢啊!

伯禽这从开治国就慢人一步啊,一步赶不上,步步赶不上。

“不如明日送行的时候提点一下伯禽兄,不说五个月回来报政,起码用最短的时间把鲁国稳住。”

“嗯,对,就这么办。”

继续阅读